髮妝品概述
2024-03-22摘要
髮妝品是一種重要工具,有助於增加患者對於脫髮和頭皮治療的依從性。本文回顧了髮妝品的配方和作用模式:洗髮水、護髮素、燙髮產品、染髮劑和指甲花;關於它們的處方和安全性。皮膚科醫生對髮護產品、其使用及其可能的副作用的了解,可以擴展到對化妝資源的理解,並幫助皮膚科醫生根據不同髮質和種族多樣性更好地治療頭髮和頭皮狀況。
關鍵詞:頭髮、髮護、髮妝品
引言
儘管皮膚科醫生是頭皮和頭髮疾病的專家,但某些化妝療法的美學仍然難以捉摸。了解髮妝品和美容程序以及髮幹結構和物理行為,確實在當今的醫學實踐中具有相關性。[1] 儘管髮妝品廣泛可用,但醫學文獻相對匱乏,專業文獻也不容易獲得。本章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髮幹的結構和行為,以及關於髮妝品的資訊。了解它們的作用模式、安全性和成分將使醫生能夠更好地評估由化妝療法引起的不同問題。化妝髮護程序主要被非洲裔女性使用,她們的髮質脆弱與髮護習慣有關被認為是惡化的。根據 McMichael[2] 的說法,由於基因易感性,各種髮護實踐所引起的風化,頭髮脆弱可能導致斷裂。西班牙裔患者的頭髮也可能是卷曲或非常卷曲的,在接受髮護程序時,可能在臨床上表現得與非洲髮質一樣敏感。儘管缺乏科學數據證明西班牙裔髮質確實如此敏感,但常見的是西班牙裔女性化學燙直頭髮後遭受頭髮斷裂,並尋求皮膚科醫生的幫助和建議來克服問題。此外,將生長期脫髮與頭髮幹斷裂所導致的脫髮區分開來,對患者來說並不總是清晰的。
頭髮
頭髮是一個具有特殊化學和物理行為的綜合系統。它是由幾個形態學組成部分組成的複雜結構,作為一個單位運作。哺乳動物的髮幹分為三個主要區域:角質層、皮質層和髓質層。髓質層存在於較粗的頭髮中,如灰髮、粗髮和鬍鬚髮,並且在兒童的細髮中缺失。亞洲人的較粗髮中髓質層比白人更多。髓質層可能涉及頭髮的分裂,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弱點區域,作為沿著纖維軸線裂縫傳播的通道。[3,4]
角質層是一個化學抵抗區域,由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重疊的鱗片(角質細胞)組成。角質細胞的形狀和方向負責頭髮的差異摩擦效應。角質層通常由亞洲人的6-8層鱗片組成,白人略少,非洲人更少。較薄的角質層使非洲髮更容易斷裂。每個角質細胞含有一層薄蛋白質膜,即表皮層,覆蓋著包括18-甲基二十碳烯酸(18-MEA)和自由脂質的脂質層。在角質細胞膜下面有三層,都含有大量交聯蛋白質,主要是半胱氨酸,分別是A層、外角質層或B層和內角質層。第一層含有最多的半胱氨酸,第三層含有最少的。18-MEA負責頭髮的疏水性,其被堿性化妝品程序去除可能會通過增加親水性損傷頭髮。[5]
細胞膜複合體(CMC)是細胞間物質。CMC由細胞膜和粘合物(水泥)組成,將兩個角質細胞、兩個皮質細胞和角質層-皮質層細胞之間的細胞膜粘合在一起。CMC的最重要層被稱為β層,被認為是細胞間水泥,並被來自每個細胞的其他層夾在中間。CMC和內角質層是對化學處理(如漂白、染髮和燙髮/燙發程序)非常脆弱的區域。此外,日常梳理和洗髮的摩擦可能會破壞CMC。[3,4,5]
在頭髮纖維破裂之前,可能會看到CMC骨折。反复粗糙的洗滌、不受保護的風乾、摩擦動作、日曬和堿性化學處理的暴露,會導致細胞表面脂質含量的降低,使其從疏水性狀態變為更親水、帶負電荷的表面。[3,4,5,6]
皮質層構成了人類頭髮質量的主要部分,由纖維狀、紡錘形細胞組成,這些細胞由CMC連接並含有蛋白質和黑色素顆粒。皮質細胞還含有稱為巨纖維的纖維狀結構,每個巨纖維由高度有機化的微纖維組成,微纖維是高度有機化的纖維狀單位和基質。基質由高半胱氨酸含量的結晶蛋白組成。巨纖維以螺旋形排列。在微纖維內部有稱為原纖維的亞纖維單元,每個原纖維包含短段的α-螺旋蛋白質盤繞線形多肽鏈。α-螺旋是由化學力如離子力、氫鍵、范德華力和二硫化鍵等保持盤繞的。燙直過程包括破壞保持盤繞的力量,允許它被拉伸。如果化學鍵的破裂伴隨著捲曲頭髮,則稱為“燙發”,意味著永久捲曲。頭髮還原過程涉及頭髮膨脹和非常堿性的物質,如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鋰、胍、硫酸氨基硫代乙酸鹽,pH高於9.0。所有這些都可能對內角質層和CMC產生裂縫或裂紋,但使用頭髮還原產品後對頭髮造成的主要損害確實是由於產品的誤用和在還原狀態下梳理頭髮時缺乏護理。[4,5,6,7] 通過正確使用髮護產品,可以最小化、避免或修復化學程序對頭髮造成的損害。髮妝品可以增強頭髮的疏水性,加強角質層,並最小化電荷和摩擦力。[2,5,6,8]
頭髮損傷
頭髮的疏水性得益於18-MEA脂質層。去除這種共價鍵結的脂肪酸會使纖維變得親水性。當濕潤時,未經處理的頭髮可以在不損傷的情況下拉伸30%的原始長度;然而,當頭髮拉伸在30%到70%之間時,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拉伸到80%會導致斷裂。[4] 頭髮是多孔的,損傷的頭髮更是如此。水的吸收導致髮幹膨脹。過度或反复的化學處理、梳理習慣和環境暴露會導致頭髮質地的變化,如果極端,可能導致頭髮斷裂。這些變化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表現為頭髮幹的“風化”,並導致打結和毛躁。風化是從根部到頭髮尖端的逐步退化。正常的風化是由於日常的梳理習慣。當頭髮極度風化且經過化學處理時,可能會出現角質層的剝落、18-MEA的去除和角質層裂痕。如果角質層被去除,皮質層的暴露和進一步的皮質層損傷可能導致頭髮纖維斷裂。使用髮妝品可以恢復頭髮角質層的損傷並通過減少摩擦和水分吸收來防止頭髮斷裂。[2,4,5,8,9]
洗髮水
洗髮水不僅是頭皮清潔劑,而且無疑起到防止髮幹損傷的作用。許多頭皮疾病也通過添加到洗髮水配方中的活性成分進行治療。無論疾病或狀況是什麼(皮炎、皮脂溢出、脫髮、銀屑病),都希望頭髮絲保持美觀,保持其柔軟、易梳理和光澤,同時治療頭皮。[10,11,12,13,14,15]
洗髮水通常由10-30種成分組成,儘管也有只含4種成分的產品。這些產品分為:(1)清潔劑;(2)有助於產品穩定性和舒適性的添加劑;(3)護髮劑,旨在賦予柔軟和光澤,減少飛揚並增強去纏繞能力,以及(4)特殊護理成分,用於治療特定問題,如頭皮屑和油膩的頭髮。[11,12,13]
使用侵略性洗髮水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情況是:解開頭髮絲困難和毛躁效果。摩擦是毛躁的主要原因,可以通過適當配方的清潔產品來最小化。另一方面,如果洗髮水配方沒有適當的組成,則纖維摩擦會加劇。[10,16]
儘管被認為是安全產品,洗髮水也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洗髮水中常見的過敏原包括:椰油酰胺丙基甜菜鹼、甲基氯異噻唑啉酮、釋放甲醛的防腐劑、丙二醇、維生素E(生育酚)、對羥基苯甲酸酯和苯酮。[14,15]
表面活性劑
表面活性劑是取代肥皂的清潔劑。它們通過削弱物理化學粘附力來起作用,這些粘附力將雜質和殘留物與頭髮結合。表面活性劑溶解這些雜質,防止它們與髮幹或頭皮結合。洗髮水的清潔能力取決於它去除油脂的能力以及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劑的類型和數量。[5,10]
殘留物是不溶於水的非溶解性脂肪(皮脂)。為了從髮幹上清除,表面活性劑呈現出一個疏水性分子部分和另一個親水性部分。前者將與脂肪化學鍵結,而後者將與水鍵結。表面活性劑通常由一條脂肪烴鏈(尾部)和一個極性頭部組成。極性端能賦予這部分分子親水性特徵,使其能溶解在水中並沖洗掉殘留物。表面活性劑與水接觸時形成微胞的結構。它們的結構變為球形,具有親水性外部,可以用水沖洗,和疏水性內部,其中脂肪和殘留物被結合。當足夠多的洗髮水分子將它們的碳氫端嵌入粒子中時,周圍的水分子吸引表面活性劑的離子端。然後粒子被乳化,或懸浮在水中。以這種形式,它可以被沖洗掉。[4,5,11,12,13] 根據極性端的電荷,表面活性劑分為四組:陰離子、陽離子、兩性和非離子。主要的清潔劑是陰離子。肥皂也是一種陰離子洗滌劑,與水接觸時,留下對頭髮和皮膚非常有害的堿性殘留物,並以鈣鹽的形式沉澱,這些鈣鹽積聚在頭髮絲上,使它們變得晦暗和纏結。這些效果不會發生在新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上,這些表面活性劑是由脂肪酸的硫酸化和類似的聚氧乙烯(烷基硫酸鹽、烷基醚硫酸鹽)衍生而來,它們是溫和的清潔劑且在化妝品上優越。當前“無硫酸鹽洗髮水”的說法指的是不含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配方。理論上,無硫酸鹽洗髮水創造最小的電網,但對於這些產品的清潔能力或對髮幹的侵害效果,沒有發布分析。[11,12,14,15,16]
陽離子、兩性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被添加到一些洗髮水配方中,以減少由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引起的靜電產生效應。由於它們帶有正電荷,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快速與由於使用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而帶負電荷的頭髮絲結合,並減少毛躁效果。此外,它們優化泡沫的形成和最終產品的黏度。使用洗髮水後驗證的靜電正是在去除皮脂和殘留物過程中電荷平衡的結果。頭髮纖維的負電荷排斥微胞的負電荷。電荷的排斥使得可以用水沖洗。然而,結果是頭髮絲原有負性的增加和與角蛋白結合形成穩定複合物,由於過多的靜電而導致頭髮絲之間的排斥。儘管陽離子劑試圖中和這種效果,但洗髮水的pH值干擾可能會增加靜電並減少電荷中和。[4,5,6,12,14,15,16]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特點是帶負電荷的親水性極性基團。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例子包括月桂醯胺銨硫酸鹽、月桂醇醚硫酸鈉、月桂基肌氨酸鈉、椰油醇醚硫酸鈉、對羥基苯甲醚硫酸鈉、硬脂酸鈉、月桂基硫酸鈉、α-烯烴磺酸鹽、月桂醇醚硫酸銨。儘管在去除皮脂和污垢方面非常有效,但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是強效清潔劑,可能會增加頭髮表面的電負性電荷,增加毛躁和摩擦。為了最小化損害,配方中添加了其他稱為次要表面活性劑的表面活性劑,如非離子和兩性表面活性劑。[5,11,17,18]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帶正電荷的親水性端。典型的例子包括三甲基烷基銨氯化物,以及苯甲基銨和烷基吡啶銨離子的氯化物或溴化物。所有這些都是季銨鹽的例子,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們都含有一個季銨離子。它們傾向於中和頭髮表面的負電荷網並最小化毛躁。它們經常被用作洗髮水的柔軟劑。[5,11,17,18]
兩性表面活性劑
對於兩性表面活性劑,親水部分的電荷由溶液的pH值控制。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鹼性溶液中作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或在酸性溶液中作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它們非常溫和,具有優異的皮膚學特性。兩性化合物有兩種類型:烷基亞胺丙酸鹽和(酰胺)甜菜鹼。[5,11,17,18]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沒有電荷。它們在水溶液中不離子化,因為它們的親水基團是不可分離的。許多長鏈醇表現出一些表面活性劑特性。其中著名的有脂肪醇、十六醇、十八醇和十六十八醇(主要由十六醇和十八醇組成),以及油醇。[5,6,11,17,18,19,20]
護髮素
護髮素用於減少摩擦、解開頭髮結、最小化毛躁並改善梳理性。護髮素通過向頭髮纖維添加正電荷來中和電負性電荷,並通過潤滑角質層減少纖維的親水性來起作用。它們含有抗靜電和潤滑物質,分為5個主要組:聚合物、油、蠟、水解氨基酸和陽離子分子。[5] 最活躍和使用最廣泛的護髮素成分是矽靈。[21,22,23] 有不同類型的矽靈,具有不同的沉積、黏附和清洗能力,這將導致護髮素的不同性能。[21,22,23] 理想的護髮素能夠恢復纖維的疏水性並中和靜電。根據護髮素進入纖維的能力,它可以到達角質層表面或皮質層內部。較小的分子可以到達皮質層。較大的分子作用於角質層。低分子量多肽(<10,000 Da)可以滲透到頭髮中。較大的分子(500,000 Da)可以滲透到角質層,特別是在漂白的頭髮上。首選的途徑是細胞間擴散或通過非角蛋白區域的擴散,儘管細胞內擴散也可能發生。高分子量聚合物(<600,000 Da)可以吸附在頭髮幹的表面。[5] 陽離子成分,如陽離子聚合物,在頭髮產品中非常受歡迎。它們對頭髮的親和力如此之高,以至於很難去除。由於頭髮的等電點(pH - 3.67)較低,它們對頭髮具有高度的親和力。任何具有更高pH值的化妝品在頭髮表面帶有淨負電荷,因此陽離子(正電荷)被吸引到它上面。[4,5,12,16,20] 此外,范德華力和熵是將分子與纖維結合所必需的,它們必須能抵抗用水沖洗。[5,22] 這類聚合物的例子包括:苯甲基二甲基銨氯化物和二硬脂基二甲基銨氯化物。矽油滴的穩定性、在頭髮上的沉積和頭髮所產生的摩擦之間的良好相關性支持了滴尺寸和均勻性是控制乳液型產品(如洗髮水和護髮素)的穩定性和沉積特性的重要因素。[20]
在許多洗髮水配方中使用陽離子成分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是很常見的,以便形成陽離子-陰離子複合物,一種中性疏水成分,從而實現電荷中和。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單獨的成分更重要,這一點常常被媒體所強調。人們常常認為含有某種成分的新產品具有將暗淡頭髮變為光澤和順滑的神奇能力,這是非常普遍的想法。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成分不會改變,有時成分在洗髮水或護髮素底盤或系統內相互作用的能力是使產品表現更好的原因。漂白和化學處理過的頭髮對護髮成分有更高的親和力,因為它們的等電點較低(負電荷位點的濃度較高)並且比未處理的頭髮更多孔。[5,20]
護髮素的功能包括:[5,12]
改善梳理性
模仿頭髮天然的脂質外層:18-MEA
恢復疏水性
封閉角質層
避免或最小化毛躁、摩擦:中和負電荷網
增強光澤、順滑度和可管理性。
矽靈
矽靈是一種由水晶石英衍生的混合(無機-有機)惰性、耐熱和橡膠狀聚合物。矽石(二氧化矽),常見於砂岩、沙灘沙和類似的自然物質,是生產矽靈的初始材料。
聚二甲基矽氧烷是髮護產業中最廣泛使用的矽靈,熵對其吸附到頭髮表面很重要。聚二甲基矽氧烷是兩合一洗髮水的主要成分。其他還有:氨基矽靈、矽氧矽烷、陰離子矽靈等。它們在沉積和水介質中的溶解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對頭髮的作用也不同。一些矽靈甚至可以通過反射光線增強頭髮纖維的光澤。聚二甲基矽氧烷具有保護頭髮幹免受磨損作用的效果,而矽氧矽烷增加頭髮的蓬鬆感。[5,21,22,23]
聚矽氧烷聚合物可以重新固定提起的角質層鱗片,防止受熱損傷。氨基功能矽靈是陽離子物質,但不一定比聚二甲基矽氧烷對頭髮有更多的親和力,這取決於分子的大小和系統的電荷。聚二甲基矽氧烷是疏水性的,因此它們在未處理的頭髮和根部上的吸附性能比在尖端上更好。為了增強聚二甲基矽氧烷在化學處理和受損頭髮上的沉積,產品使用陽離子橋接劑,增加頭髮與矽靈之間的親和力。[4,5,12,24,23]
其他聚合物包括多肽和蛋白質,因為它們對頭髮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具有許多離子和極性結合位點,並且是大分子,可以附著在頭髮表面(範德瓦爾斯力)。小分子甚至可以滲透到頭髮中(<1000 Da),尤其是在受損的頭髮上。蛋白質水解物,特別是那些具有低分子量分布的水解物,已被證明可以保護頭髮免受化學和環境損傷。許多來自植物和動物的蛋白質水解物已被用於頭髮和個人護理,如從指甲、角和羊毛中獲得的角蛋白水解物。這些水解物中的大多數是通過化學水解和水熱方法獲得的,但最近通過使用Bacillus spp的深層發酵進行酶水解獲得了水解頭髮角蛋白和羽毛角蛋白肽。從羽毛中提取的水解蛋白質沉積在角質層鱗片上,尤其是在用平板夾加熱後,有助於封閉角質層,改善頭髮顏色和光澤。[25] 在化學處理的頭髮上,特別是漂白的頭髮上,沉積了更多的蛋白質。由於水解氨基酸帶正電荷,受損頭髮的負電荷可能吸引帶正電荷的分子,中和電荷,減少毛躁和摩擦。[25]
角蛋白水解物通常是從含角蛋白的動物部位製備的,如羽毛、角、蹄、頭髮和羊毛,這些材料來自廢棄物。一些工業已經開發了產品,使用來自小麥、玉米和大豆蛋白的非動物來源氨基酸複合物,以模仿角蛋白的天然組成。然而,角蛋白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蛋白質,具有獨特的機械和保護性能,使用氨基酸不能替代或恢復受損分子結構。[25]
其他物質:礦物油和植物油
關於礦物油和植物油對人類頭髮影響的文章不多。這類成分的主要物理性質是油的疏水性。飽和和單不飽和油比多不飽和油更容易滲透到頭髮中。[5]
油在保護頭髮免受損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油可以滲透到頭髮中,減少頭髮吸收的水分量,從而降低膨脹。[26] 這可能導致較低的水分疲勞(反复膨脹和乾燥),這是一個可能損壞頭髮的因素。油可以填補角質層細胞之間的間隙,防止像表面活性劑這樣的侵略性物質滲透到毛囊中。定期塗抹油可以增強髮幹的潤滑,幫助防止頭髮斷裂。Rele和Mohile在2003年研究了礦物油、椰子油和葵花籽油對頭髮的性質。[27] 在三種油中,只有椰子油被發現能夠減少未損傷和損傷頭髮的蛋白質損失,當作為預洗和洗後護理產品使用時。葵花籽油和礦物油都不能幫助減少頭髮的蛋白質損失。這種結果差異可能源於每種油的組成不同。椰子油是月桂酸(主要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對頭髮蛋白質有很高的親和力,由於其低分子量和直線鏈條,能夠滲透到頭髮幹內部。礦物油是一種烴類,不會滲透。葵花籽油是亞油酸的甘油三酯,具有笨重的結構和雙鍵,對纖維的滲透有限,不會到達皮質層。礦物油和葵花籽油可能具有薄膜效應,吸附在角質層表面增加光澤和減少摩擦,因此避免頭髮損傷。[22]
Keis等人在2005年研究了椰子油、橄欖油、葵花籽油和礦物油對頭髮的影響。[28] 除了礦物油外,熱量減少了其他油的毛細管黏附力,這是由於油通過擴散滲透到頭髮纖維中,留下一層薄膜在表面。儘管厚厚的油膜可以掩蓋角質層的提起鱗片,但可能會讓頭髮看起來油膩和沉重。最好重新塗抹那些在表面留下薄層且被纖維很好吸收的油。2009年,Fregonesi等人研究了巴西的油和黃油。[29] 他們分析了以下物質:百香果籽(77%亞油酸)、巴西堅果(38%油酸和35%亞油酸)、棕櫚油(47%油酸)、巴西蘆薈油(79%油酸)、棕櫚硬脂(42%棕櫚酸和41%油酸)、塔卡烏腹(48%月桂酸和27%肉豆蔻酸)、烏古巴油(75%肉豆蔻酸)、沙麻痹樹油(47%豬油酸、27%石門冬酸和19%刺梨油酸)。油處理減少了濕狀態下的梳理力百分比。然而,用黃油處理的頭髮梳理效果較差。使用油進行處理減少了頭髮分叉的形成。用巴西堅果和礦物油處理的髮絲形成的分叉最少。[29]
梳理力的降低是水濕潤和油對纖維的潤滑效果的結合。黃油增加了梳理力。原始狀態下的黃油不像油那樣流動,不容易在頭髮髮絲上延展。巴西堅果、百香果籽、棕櫚油、巴西蘆薈油和礦物油降低了梳理力。礦物油對頭髮蛋白質沒有親和力,無法在纖維中擴散。礦物油的主要效果是其在頭髮表面的更高擴散能力,提高光澤、梳理便利性並減少分叉的形成。[29]
在2007年,Keis等人[30]研究了油膜對人類頭髮水分蒸發的影響,以分析油減少水分吸收的能力。儘管椰子油可以滲透纖維,而礦物油則不能,但兩種油對水吸收的降低程度相當。增加纖維表面油層的厚度會增加頭髮的水分再獲得量。留在角質層中的油,而不是滲透到皮質層的油,是負責減少水分吸收的原因。
摩洛哥堅果油已成為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頭髮化妝品主要成分,被認為能夠保持頭髮的水分和疏水性。摩洛哥的堅果油現在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食用油。堅果樹(Argania spinosa L. Skeels),一種摩洛哥特有的樹種,是北非最引人注目的物種,因其植物學和生物生態學興趣以及其社會價值而聞名。這種油富含生育酚和多酚,是強大的抗氧化劑。[31] 堅果油是從經過幾天或多達幾週曬乾的堅果果實中提取的。果實乾燥時間會影響提取油的質量。[32] 儘管有關於使用摩洛哥油治療慢性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和銀屑病的科學文獻,因其對心臟的保護作用,但關於頭髮護理的好處缺乏數據。[33,34]
滲透到角蛋白纖維中
有兩種主要方式讓物質滲透到頭髮纖維中:跨細胞和細胞間擴散,跨細胞擴散涉及表皮層、A層、外角質層、內角質層,這是一條更困難的路徑,因為高度交聯區域。細胞間擴散涉及細胞間水泥,這是大分子的首選路徑,因為低硫和非角蛋白質更容易膨脹。根據分子的大小、頭髮損傷和所用產品的化妝品系統,兩種路徑都可能發生。[5]
滲透到角蛋白纖維的速率取決於頭髮的交聯密度。像漂白這樣的反應會降低交聯密度,增加跨細胞擴散的速率,這意味著漂白的頭髮更容易被護髮素、染料、燙髮物質或任何施用於頭髮纖維的產品滲透。然而,滲透到細胞間區域可能導致鱗片提升並造成頭髮損傷。鱗片提升是由不溶性陽離子-陰離子複合物的沉積引起的,這可能是由於洗髮水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與陽離子護髮成分的相互作用和結合而發生的。[5,35]
留置型護髮素
免沖洗型護髮乳基本上包含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長鏈脂肪醇或其他脂質成分。也使用陽離子聚合物,如聚季銨鹽-10。我們可以在成分中找到的一些例子是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和硬脂醇基氯化銨。脂質的例子有十六烷醇、十八烷醇或矽靈,如聚二甲基矽氧烷。深層護髮素含有更濃縮的成分或僅僅是更高的粘度。一些聚合物被報告可以增厚頭髮並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結合。該複合物能抵抗洗髮水對頭髮的清洗。沖洗型護髮乳應該用水沖洗。定型乳液或摩絲被稱為留置型產品,設計用於濕髮或乾髮上並無需沖洗。它們是基於水的或酒精-水溶劑系統。這些產品不形成剛性鍵結,通過增強纖維間力量並提供解結效果來促進梳理和保持造型。[5,17,35]
非洲髮和捲曲髮
非洲裔髮呈現出沿著髮絲的多個點的直徑變化(扭曲點的直徑小於其他區域)、較低的水分含量,最重要的是,橢圓形狀。髮纖維沿著髮絲的許多區域呈現扭曲,而高加索人的頭髮具有圓柱形橫截面。
非常捲曲的頭髮波浪的小角度使其在機械加工時更容易斷裂,使得捲曲的頭髮在不引起毛躁的情況下更難梳理。儘管非洲髮的皮脂產量高,但捲曲和波浪髮更容易出現油性頭皮但髮纖維較乾。非洲後裔的皮脂腺活動較少,與高加索人相比,它們產生的皮脂量較少。因此,即使角質層保持完好且頭皮傾向於較不水潤,頭皮和髮絲都是乾燥的,因為它們沒有良好的潤滑。通常,頭皮相對乾燥,是由於皮脂的自然不均勻分布。[7] 通過梳理和刷髮來沿著纖維分布皮脂是潤滑捲曲頭髮的一種方式,因為頭皮上產生的皮脂沿著纖維擴散的自然困難。[5,7,36]
為了達到各種造型,非常捲曲的頭髮經常通過壓平或化學燙直/拉直來燙直。但是,由於纖維極其敏感且容易斷裂,在生長過程中捲曲和拉直的頭髮不達到長長度並斷裂是很常見的。[9,37,38,39,40,41,42,43]
細直髮可以很好地傳輸皮脂,而捲曲粗髮傾向於最小化髮絲的聚集和下垂。使用護髮素和留置型產品可以降低纖維間的摩擦,使頭髮更容易梳理。靜電充電性也會降低,有助於改善乾髮的梳理。[4,5,6]
使用抗頭皮屑洗髮水可能會使頭髮更難梳理。高清潔力洗髮水會去除表面油脂並通過在頭髮上沉積少量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來增加靜電充電性。通過潤滑纖維表面並降低靜電荷,可以實現更少的飛揚。梳理未潤滑的頭髮可能導致頭髮斷裂。磨損和摩擦是導致頭髮損傷的重要因素,因為蛋白質流失。使用含有油和矽靈的護髮素對於化學處理的頭髮以及使用抗頭皮屑洗髮水後,最小化角質層細胞的摩擦和摩擦非常重要。[4,5] 黑人頭髮的密度比高加索人頭髮低。高加索人的頭髮毛囊數量為120,000,非洲後裔為90,000。這就是為什麼非洲後裔在進行燙直處理後可能會感受到一些頭髮脫落的感覺,因為當頭髮失去體積時,由於頭髮毛囊數量較少,頭皮可能會暴露。[17,44]
頭髮強度
患者希望他們的頭髮能抵抗斷裂,沒有分叉。頭髮的強度是頭髮體積和抗斷裂能力的結合。強健的頭髮是指在直徑和長度上都能健康生長的頭髮,且具有完整的角質層和皮質層。[5]
我們知道,在風化和氧化的頭髮中,分叉更容易發生。但是,當角質層被去除(損壞)時,皮質層之間的CMC(細胞膜複合體)成為纖維中軸向裂縫傳播的路徑,導致裂痕和分叉的形成。頭髮的強度取決於角質層的完整性和纖維中的水分含量,這些條件與化學損傷有關。漂白劑、染料、燙髮劑甚至陽光等化學損傷會削弱頭髮並增加纖維間摩擦,導致斷裂。頭髮斷裂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梳理力量產生的纏結。斷裂發生在纖維的哪個部位,對應於梳理力量較高的點。斷裂的類型取決於頭髮的狀態和濕梳與乾梳或梳理的差異。乾梳頭髮更多地與短段斷裂有關,而濕梳則與長段斷裂有關。短段斷裂更多地與分叉有關。乾梳直髮到波浪髮時,末端抓取力量大於中段力量,但濕濕時,中段梳理力量更大,對應於頭髮斷裂的位置和斷裂量。濕梳高度捲曲的頭髮比乾梳時需要的力量更小。對於波浪到直髮,情況則相反。分叉更容易因摩擦和扭曲變形(梳理和造型)而形成。當角質層受損且削弱時,就會發生裂開。皮質層形成裂縫。少量的角質層無法將頭髮纖維的末端固定在一起。此外,高度氧化的皮質層細胞膜由於自由基化學反應更容易分裂。經自由基化妝品處理並暴露於陽光下的頭髮容易分裂。[5,8,38]
此外,頭髮的體積可能被定義為頭髮質量的結構強度和彈性,患者感覺到它具有柔軟而堅固的觸感和充滿體積。充滿體積意味著頭皮完全覆蓋著生長到期望長度而不斷裂的終端髮纖維。
強健的頭髮
頭髮密度 + 直徑 + 抗斷裂能力(無分叉)+ 長度 + 平滑的纖維相互作用(無毛躁)+ 無纏結(易梳理、可管理性)+ 角質層的完整性 + 皮質層間CMC的完整性 + 角質層表面脂質(18-MEA)的完整性 + 健康的毛囊(產生正常健康的髮纖維)。強健的頭髮呈現為長、豐滿、有光澤、易於管理的頭髮。易於管理的頭髮與易梳理的頭髮相同,被感知為柔軟的頭髮,易於用手指梳理。脆弱的頭髮呈現為暗淡,不規則的長度(由於分叉),毛躁,粗糙,有時頭皮上密度低,纏結和難以用手指梳理。[5,8,38]
薄髮的化妝品
處方藥物通常著重於改善頭皮髮密度。皮膚科醫生經常開出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來刺激頭髮生長期。但並不總是能夠獲得粗厚的終端髮纖維。許多停經後婦女如果將醫療處方與可能以非永久性方式增加髮纖維直徑的化妝護髮產品結合使用,可能會獲得更好的美容效果。[45]
纖維直徑是薄髮的另一個關鍵因素,但它不常是醫療或化妝治療的重點。丙烯酸酯聚合物與聚二甲基矽氧烷的結合可能影響頭皮髮纖維的直徑和行為,以抵消纖維直徑的減少。它可以在早上使用,留下米諾地爾在睡前使用。在Davis等人的工作中,現有的終端頭皮髮纖維在橫截面積上增加了約10%的先前直徑。[45]
關於洗髮和護髮程序的考慮
洗髮水應該更多地針對頭皮而不是頭髮。整個頭皮都需要用洗髮水從前到後擦洗,並且需要在頭髮下的頭部的每個區域上塗抹少量洗髮水。在頭頂上塗抹洗髮水會增加頭髮摩擦並導致頭髮纏結。洗髮水徹底沖洗乾淨後,必須輕輕地用毛巾擦乾頭髮,並在避開頭皮的情況下在頭髮長度上塗抹護髮素。護髮素必須徹底沖洗乾淨。在洗髮後使用護髮素將降低纖維間摩擦並減少梳理力。如果頭髮是捲曲的,在濕梳時可以使用留置型產品。在直髮上使用免沖洗產品可能會導致頭髮看起來油膩並使頭髮暗淡。 建議進行輕柔的頭髮處理動作(輕柔洗髮、輕柔用毛巾擦乾、輕柔梳理或梳理)。 許多產品可用於潤滑和密封角質層細胞,例如有機矽(聚二甲基矽氧烷和氨基末端有機矽)和植物油。 使用吹風機或直髮器梳理頭髮需要矽膠熱保護器,它可以沿著頭髮纖維表面傳播熱量,避免水沸騰和產生毛泡。[4,5,6,8,20,46,47]
燙髮劑
歷史上,第一種燙髮程序是用於非洲髮,包括在頭髮上塗抹基於凡士林的油,並結合使用熱鐵或熱梳壓在頭髮上,使設備能夠輕鬆滑動並拉直髮絲。這種類型的過程僅產生暫時性的拉直,通過在高粘度系統中運作凝聚力和粘附力來保持纖維平行。燙直頭髮的習慣最初是為了便於管理非常粗糙的頭髮,但如今在全世界擁有直髮已經變得流行。[7,37]
官方直髮器被稱為化學直髮劑,直髮效果是永久性的。 鹼性直髮劑含有 1-10% 的氫氧化鈉(鹼液鬆弛劑)、氫氧化鋰、氫氧化鈣或這些成分的組合,例如碳酸胍和氫氧化鈣(無鹼液鬆弛劑)。 乳液的高 pH 值 (9.0–14.0) 會使頭髮膨脹,從而打開角質層,從而使鹼性劑 (OH-) 滲入頭髮纖維直至內角質層。 與皮質接觸時,拉直產物與角蛋白反應,破壞並重新排列二硫鍵,使螺旋角蛋白分子變軟並被拉伸。[5,7,46]
化學鬆弛劑不得塗在頭皮上,因為它們會導致皮膚灼傷。 顯示在使用鬆弛劑之前,沿著髮際線和耳朵塗抹一些凡士林,以防止鹼燒傷。 鹼與角蛋白胱胺酸基團反應,產生羊毛硫醯殘基,這是一種穩定的硫酯交聯。 它被稱為“羊毛硫氨酸化”,由三分之一的胱氨酸氨基酸含量取代羊毛硫氨酸組成,肽鍵的水解較低。[5,7]
使用鹼性還原劑裂解二硫鍵; 然後在還原階段使用梳子將頭髮機械拉直,以重組新多肽角蛋白之間的二硫鍵位置。 它們也與肽鍵反應,水解裂解該鍵,產生酸和胺基,並產生天冬胺酸和谷氨酸殘基。 將鬆弛劑塗在預先洗淨的頭髮上,使用後必須用流水沖洗掉。 它們可以提供最持久的頭髮拉直效果,但如果使用錯誤的技術,可能會導致頭皮燒傷和頭髮斷裂。 鹼性直髮器的 pH 值從 12 到 13 以上不等。頭髮對 pH 值變化很敏感,鹼性溶液會使纖維膨脹並打開角質層鱗片。 這會使頭髮容易受到摩擦,降低其阻力和強度。
每 12 週或更長時間需要重複頭髮拉直。 重點應該只放在新生長的頭髮上,因為重複治療可能會導致頭髮斷裂,這通常發生在新生長的頭髮和先前治療過的頭髮的交界處。 僅在新長出的頭髮上小心塗抹,並在先前對頭髮進行調理,有助於防止過度斷裂。 Shetty 等人的研究表明,化學直髮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頭髮捲曲(67%)、頭皮屑(61%)、脫髮(47%)、頭髮稀疏和脆弱(40%)、頭髮變白。22%,分叉的比例僅為 17%。
無需使用外力或熱量,例如熱熨斗,因為「超收縮」現象可以提供足夠的應力來永久拉直纖維。 氫氧化鈉(鹼液鬆弛劑)只需 20 分鐘即可拉直頭髮。 儘管需要使用直髮劑來增加長度,但 Khumalo 等人。 發現達到的頭髮長度明顯短於預期。 由於超收縮效應,這可能是正確的。[47]
硫代乙醇酸銨是另一種「無鹼液」鬆弛劑,可導致纖維極度膨脹,但與羊毛硫氨酸作用的鹼性鬆弛劑相比,引起的超收縮較少。 它是一種化學還原劑,可以選擇性地削弱頭髮的胱氨酸鍵,而不是破壞整個蛋白質。 然後,必須用特殊的過氧化氫溶液氧化(中和)巰基乙酸鹽。 如果在此過程中使用熱熨斗,可以永久矯正。 這是「日本頭髮拉直或熱修復」過程的基礎。 熱修復涉及「超收縮」以及α-螺旋角蛋白向無定形蛋白的轉化。 在此過程中不會形成羊毛硫氨酸,並且保留 90% 的初始胱氨酸含量,並添加 10% 的額外胱氨酸作為半胱氨酸。
這意味著使用巰基乙酸鹽比氫氧化物造成的蛋白質損失更少。
氫氧化物和巰基乙酸鹽不具有致突變性,且沒有致癌性的證據。 如果使用正確的技術且不接觸頭皮,則被認為是安全的。[5,7,48,49,50,51,52,53] Syed 和Naqvi 發現無鹼液鬆弛劑(氫氧化胍)的效果較低對頭皮的刺激性比鹼液鬆弛劑(氫氧化鈉)強。 作者建議非洲後裔和頭髮非常捲曲且頭皮敏感的人使用無鹼液鬆弛劑。[39]
氫氧化物和巰基乙酸鹽彼此不相容。 如果用氫氧化物處理頭髮,則同一頭髮不能用巰基乙酸鹽處理。 此外,兩者都與漂白的頭髮不相容。 因此,收到患者抱怨使用直髮劑後頭髮斷裂(因頭髮斷裂而脫落)的情況並不罕見。 為了避免此類錯誤,沙龍專業人員必須進行測試,將產品塗抹在一縷頭髮上以證明相容性。 如果頭髮在測試過程中斷裂,則必須嘗試另一種直髮劑,否則頭髮太脆弱而無法拉直。 硫代乙醇酸鹽直髮器中可以添加頭髮調理物質,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頭髮損傷。[48,53]
自2003年以來,甲醛配方的使用變得非常流行,第一個開始這種做法的國家是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十年前,最常用的產品是基於含有自製甲醛配方的溶液或乳霜,該配方由護髮素、水解蛋白質和 37% 甲醛溶液的混合物製成,很容易作為非處方物質獲得,巴西每個藥局都有賣。 甲醛溶液是醫療物資和醫院消毒常用的溶液,在每家藥局都很容易找到。 這種做法很快就變得非常流行,引起了巴西健康警戒組織 (ANVISA) 的注意,該組織禁止使用任何甲醛含量超過 0.2% 的化妝品產品和 5% 的指甲油產品。 隨後,甲醛被一種可能具有 10 倍以上誘變性和神經毒性的產品所取代,該產品屬於同一醛基:戊二醛。 戊二醛很容易從醫院和診所獲得,通常用作消毒劑。 很快地它就不再是一種自製產品,而是一種半工業化的非法物質,在巴西的每個沙龍中進行商業化。 這些溶液裝在漂亮的彩色瓶子裡,容量為 500 毫升至 1 公升。 該標籤附有虛假的ANVISA註冊號,該產品由上門賣家出售給沙龍。[54,55,56,57]
很快,巴西幾乎每家沙龍都在進行巴西角蛋白療程(BKT)。 儘管如此,消費者仍抱怨眼睛灼痛、氣味濃烈、口鼻灼痛。 為了避免使用 BKT 時出現感官不適,目前使用的成分不是基於甲醛或戊二醛,而是基於甲醛釋放劑,例如亞甲基二醇或乙醛酸。 在吹乾和熱熨斗過程中加熱時,這兩種物質都能夠釋放甲醛。
巴西角蛋白治療越來越受歡迎,因為手術適用於漂白的頭髮,並賦予頭髮自然光滑、有光澤的外觀,這是化學鬆弛劑無法獲得的。
巴西角蛋白治療有許多名稱,例如白蛋白直髮、醋酸治療和頭髮肉毒桿菌。 巴西和其他國家的衛生組織繼續聲稱,儘管使用甲醛釋放劑(「無甲醛」),但只有化學直髮劑(鹼液和無鹼液直髮劑)被正式合法化並且可以安全地用作直發器。)每天都越來越受歡迎,其安全承諾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巴西或美國政府的正式許可。[58,59]
甲醛的作用方式與其他鬆弛劑不同,因為甲醛或其他醛類不是直髮產物。 頭髮被重塑直,因為水會破壞角蛋白分子的氫鍵,就像常規吹乾時發生的情況一樣。 然後,新重新設計的角蛋白會保持這種形狀,因為甲醛以完美的排列方式交聯角蛋白絲,使頭髮變得筆直,並且像原始直髮一樣閃亮。 照射到頭髮上的光線會從重新排列的角蛋白絲中反射出來,使頭髮變得更加明亮閃亮。 Simpson 和 Crawshaw 的研究[60]分析了甲醛和羊毛角蛋白的反應性,發現甲醛與角蛋白胺基酸形成交聯; 精胺酸、離胺酸、酪胺酸、組胺酸以及天門冬胺酸和谷氨酸的醯胺衍生物。
頭髮中醛類最有趣的特性是它們與所有其他可用於頭髮處理的化學物質相容,例如漂白、永久染料和頭髮鬆弛劑、鹼液或無鹼液。 在巴西,非洲人和西班牙人的頭髮首先用化學鬆弛劑拉直,然後用 BKT 進行處理,以提高光澤和柔軟度。
什麼是卡波半胱氨酸?
卡波半胱氨酸是一種化合物,也稱為乙醛酰半胱氨酸或氧乙酰胺半胱氨酸。卡波半胱氨酸通過半胱氨酸與氯乙酸進行烷基化反應而產生,是一種黏液溶解劑,對頭髮角蛋白沒有影響。所謂的卡波半胱氨酸燙髮治療代表了乙醛酸 + 半胱氨酸 + 乙酸的組合。乙醛酸含有一個醛基官能團。事實上,醛在溶液中或作為固體時並不明顯。一般而言,具有吸電子取代基的醛往往主要以其水合物形式存在。儘管醛是其溶液中非常小的成分,乙醛酸在其反應中表現為醛,被認為是一種致敏物和有毒物質。[61,62]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卡波半胱氨酸本身並不是一種燙髮產品,它是與醛類化合物(如乙醛酸)結合配方的。
熱損傷
熱處理會導致色氨酸殘基分解成為煙酰胺型氧化產物。其後果是白色頭髮變黃和漂白頭髮變暗。在添加脂質產品的熱處理後,頭髮可能看起來更容易梳理。然而,洗髮去除脂質後,頭髮變得乾燥,暴露了過度熱量造成的損傷。
儘管使用吹風機造成的表面損傷比自然風乾更大,但Lee等人的研究得出結論,使用吹風機在15厘米的距離上以連續的動作吹風造成的損傷比自然風乾頭髮更小。[63] 然而,在巴西角蛋白燙髮(BKT)過程中,熱平板夾會在產品塗抹的同一位置上反覆使用15-20次。這種做法顯然對頭髮纖維蛋白質的完整性非常有害。[64]
巴西角蛋白治療的安全性
2004 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引用了1994 年追蹤期間鼻咽癌(NPC) 死亡率的結果,將甲醛(FA) 從可能的(2A 類)重新分類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1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甲醛隊列研究的結果。 相反,2012年,歐洲化學品管理局風險評估委員會不同意將FA歸類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致癌性(Carc.1A)的提議,提出了一個較低但仍受保護的類別,即作為一種物質,推測對人類具有致癌潛力(Carc. 1B)。[65] 然而,Marsh 和 cols 不同意最後的決定,並建議應重新分析包含 1994 年死亡率追蹤資料的 NCI 出版物,因為他們了解將甲醛暴露與 NPC 關聯起來的資料不完整。[66]
什雷斯塔等人。 發現在妊娠晚期接觸甲醛、多環芳烴、全氯乙烯或乙醛的兒童,濃度每增加四分位數,患維爾姆斯氏瘤的幾率就會增加。[67] Couto 發現懷孕、母親接觸染髮劑和直髮化妝品與早期白血病之間存在關係。[68] 馬澤伊等人。 分析了自製的含有甲醛的直髮產品,並證實在所有具有陽性誘變誘導作用的乳膏中均檢測到抗菌活性。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乳霜表現出強烈的基因毒性反應。[69]
在醫院工作人員的周邊血球中測量的 DNA-蛋白質交聯表明,甲醛可能進入接觸甲醛的人類的體循環。[70] Eastmond 等人對白血病與甲醛的關係進行了綜述,但結果仍不明確。[71]
皮爾斯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描述沙龍工作人員和顧客在角蛋白頭髮平滑護理過程中潛在的甲醛暴露情況。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專業的頭髮平滑處理——即使是那些標記為「不含甲醛」的處理——也有可能產生達到或超過當前職業暴露限值的甲醛濃度。[56]
加里奧特等人。 在一項研究中,透過彗星測定測試(單細胞凝膠電泳)評估了69 名每天接觸化學物質(例如染髮劑、捲髮和拉直製劑以及美甲師產品)的女性理髮師的基因毒性風險,理髮師表現出更高的DNA 損傷頻率這可能與美髮師的職業環境有關,其中長期操作和吸入不同的化學物質。 考慮到這一職業在包括巴西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沒有受到官方監管,因此不排除BKT的使用可能會對本工作的數據產生一些影響。[55]
馬內利等人的一項研究。 結論是,BKT 產品中的甲醛濃度可能超過建議的水平並危害健康。 需要行業監控來提高美髮師和消費者的合規性和保護。[59]
頭髮化妝品反應
對化妝品成分的反應按頻率遞減排序為:香料、染髮劑(對苯二胺)、防腐劑:甲醛、對羥基苯甲酸酯、季銨-15(一種甲醛供體);咪唑烷基脲;DMDM乙內醯脲。大多數案例是由留置型產品引起的。短時間接觸的化妝品通常不會引起刺激或過敏。[72] Van Lerberghe和Baeck描述了一例頭皮、額頭和頸部出現急性滲出性濕疹以及眼瞼明顯水腫的病例。患者前一天進行了燙髮護理,使用了一種含有甲醛的產品(INOAR 摩洛哥髮膜),該產品是她的美髮師在摩洛哥購買的。貼片試驗對甲醛和非甲醛成分均呈陽性(++)。[73]
指甲花
紅指甲花是無刺指甲花(Lawsonia inermis)的乾燥和粉碎葉子。指甲花一直被用作皮膚、頭髮和指甲的染料。使用紅指甲花的報告中有少數關於由它及/或其活性成分羅森(2-羥基-1,4-萘醌,CI 75480,天然橙色6)引起的過敏性接觸性皮炎。I型過敏反應很少見,主要是美髮師的職業危害(打噴嚏、結膜炎、流鼻涕、乾咳、呼吸困難、面部腫脹或全身性蕁麻疹)。羅森是G6PD缺乏細胞的強力氧化劑;因此,局部塗抹指甲花可能會導致G6PD缺乏症兒童出現危及生命的溶血。[74]
染髮劑
有許多類型的染髮劑,根據染料滲透到頭髮表面或頭髮幹深處的程度進行分類。在本章中,我們將討論兩種最常用的染髮劑類型:半永久性和永久性染髮劑。
染髮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到達皮質層並以永久方式停留在那裡的能力,或者不到達皮質層並在角質層表面淺層停留,並在大約10-15次洗髮後可洗掉。這些是半永久性染髮劑。要克服角質層並到達皮質層,產品必須具有能夠打開鱗片的鹼性pH值。永久染髮劑大多數時候使用氨水來提高pH值。一些產品被稱為不含氨,但代之以乙醇胺作為目的。這兩種物質都會去除天然的角質層脂質,即18-甲基二十碳烷酸,賦予纖維疏水性。使用永久染髮劑可能會通過去除18-MEA並使頭髮變得親水而導致角質層損傷。
永久染髮是最常用的染髮類型,因為它們的持久性,以及淡化原本較深顏色的能力。它們也更適合覆蓋灰白髮。著色是永久的,應用後10-15天顯現的白髮不是因為洗髮而去除染料,而是由於新頭髮的生長。永久染髮是一種氧化反應,允許色素進入皮質層。色素包括:對苯二胺、對甲苯二胺和對氨基酚(被稱為主要中間體),它們與過氧化氫反應釋放氧氣。它們還包含間苯二酚,但由於安全原因,這種物質正逐漸從一些市場的成分中移除。一旦進入皮質層,它們與苯胺染料結合,產生所需的顏色分子。根部需要在15-30天後進行修補,產品必須僅塗抹在新生長的頭髮上。
半永久染髮劑不含氨或乙醇胺,因此對頭髮比永久顏色更溫和。它們也含有過氧化氫、間苯二酚和對染料。與永久染髮劑相比,過氧化氫的濃度較低(2%)。它們在覆蓋灰白髮方面不如永久染髮劑有效,因為它們僅到達角質層。它們不會淡化頭髮的色調。有時被用作增加光澤和使天然髮色更加生動的產品。半永久染髮顏色在10-15次洗髮後褪色,甚至更早。[1,5,6,12,17,18,74,75,76]
燙髮和染髮
化學燙髮劑是高度鹼性的。因此,改變化學燙直頭髮的顏色,無論是使用氫氧化物還是硫代乙醇酸,都是一個可能導致頭髮損傷和斷裂的微妙程序。因此,建議使用半永久性染髮劑而不是永久性染髮劑。缺乏氨或乙醇胺是負責更溫和的作用,不打開角質層鱗片並保持纖維完整性的原因。然而,建議在燙直後等待15天再用半永久性染髮劑染髮。高光或淺色調與化學燙髮劑完全不相容。它們的聯合使用可能導致頭髮幹斷裂。
化學處理的頭髮非常敏感且容易斷裂。儘管皮膚科實踐涉及使用含有損傷頭髮成分的抗頭皮屑和抗銀屑病洗髮水和乳液,以及米諾地爾和其他頭髮溶液,但很難避免由於化學程序與頭髮醫療治療相結合而引起的頭髮風化。使用護髮素確實是必要的,以最小化由皮膚科處方藥物引起的摩擦和毛躁。選擇合適的成分絕對與實現患者的完全遵從性有關。了解表面活性劑之間的區別以及護髮劑的作用方式,無論是在角質層還是皮質層上,將有助於選擇是否需要潤滑、強度、體積質量、體積或光滑。由於非洲後裔或西班牙裔後裔患者尤其是長頭髮者經常使用留置型產品,因此殘留物過多是一個非常關注的問題。如果使用抗殘留洗髮水(月桂基硫酸銨)後跟隨塗抹厚厚的保濕頭髮面膜,最好含有水解氨基酸、矽靈和植物油,則可以在不剝離纖維的情況下去除殘留物。礦物油大多被形成薄膜的矽靈所取代,但仍然可以與其他陽離子成分結合使用。抗殘留洗髮水每10次洗髮使用一次,或根據需要更頻繁地使用。極度亮髮對抗殘留配方最敏感。在這種頭髮中,它可以更少地使用或根本不使用。
染髮劑的安全性
流行病學和人體監測研究尚未發現目前使用的成分有任何致癌風險。 主要反應是接觸性皮膚炎。 圖拉蒂等人。 統合分析明確排除了個人染髮劑使用者罹患膀胱癌的任何明顯額外風險。[77] 儘管對苯二胺是常見的過敏原,但 Hamann 等人的工作中更頻繁地發現間苯二酚和間氨基苯酚。[78] 儘管許多研究試圖尋找染髮劑成分與癌症危害之間的某些聯繫,但沒有確鑿的研究證實這一假設。[79]
參考
1. Bolduc C, Shapiro J. Hair care products: Waving, straightening, conditioning, and coloring. Clin Dermatol. 2001;19:431–6. [PubMed] [Google Scholar]
2. McMichael AJ. Hair breakage in normal and weathered hair: Focus on the black patient.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 2007;12:6–9. [PubMed] [Google Scholar]
3. Kamath YK, Weigmann HD. Fractography of human hair. J Appl Polym Sci. 1982;27:2809–3833. [Google Scholar]
4. Dawber R. Hair: Its structure and response to cosmetic preparations. Clin Dermatol. 1996;14:105–12. [PubMed] [Google Scholar]
5. Robbins CR. Chemical and Physical Behavior of Human Hair. 4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13. [Google Scholar]
6. Madnani N, Khan K. Hair cosmetic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3;79:654–67. [PubMed] [Google Scholar]
7. de Sá Dias TC, Baby AR, Kaneko TM, Robles Velasco MV. Relaxing/straightening of Afro-ethnic hair: Historical overview. J Cosmet Dermatol. 2007;6:2–5. [PubMed] [Google Scholar]
8. Swift JA. The mechanics of fracture of human hair. Int J Cosmet Sci. 1999;21:227–39. [PubMed] [Google Scholar]
9. Syed AN. Ethnic hair care products. In: Johnson DH, editor. Hair and Hair Care. Vol. 17.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7. pp. 235–59. [Google Scholar]
10. Shapiro J, Maddin S. Medicated shampoos. Clin Dermatol. 1996;14:123–8. [PubMed] [Google Scholar]
11. Deeksha, Malviya R, Sharma PK. Advancement in shampoo (a dermal care product): Preparation methods, patents and commercial utility. Recent Pat Inflamm Allergy Drug Discov. 2014;8:48–58. [PubMed] [Google Scholar]
12. Draelos ZD. Hair Care-an Illustrated Dermatologic Hand Book. 1st ed. United Kingdom: Taylor and Francis; 2005. [Google Scholar]
13. Draelos ZD. Essentials of Hair Care often Neglected: Hair Cleansing. Int J Trichology. 2010;2:24–9.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14. Trüeb RM. Shampoo. Ther Umsch. 2002;59:256–61. [PubMed] [Google Scholar]
15. Trüeb RM. Shampoos: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utarzt. 1998;49:895–901. [PubMed] [Google Scholar]
16. Draelos ZD. Shampoos, conditioners, and camouflage techniques. Dermatol Clin. 2013;31:173–8. [PubMed] [Google Scholar]
17. Abraham LS, Moreira AM, Moura LH, Dias MF. Hair care: A medical overview: Part 1. Surg Cosmet Dermatol. 2009;1:130–6. [Google Scholar]
18. Abraham LS, Moreira AM, Moura LH, Dias MF. Hair care: A medical overview: Part 2. Surg Cosmet Dermatol. 2009;1:178–85. [Google Scholar]
19. Hsiung DY. Hair straightening. In: De Navarre MG, editor. The Chemistry and Manufacture of Cosmetics. 2nd ed. Vol. 4. Wheaton: Allure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3. pp. 1155–65. [Google Scholar]
20. O'Lenick T. Anionic/cationic complexes in hair care. J Cosmet Sci. 2011;62:209–28. [PubMed] [Google Scholar]
21. La Torre C, Bhushan B. Nanotribological effects of silicone type, silicone deposition level, and surfactant type on human hair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J Cosmet Sci. 2006;57:37–56. [PubMed] [Google Scholar]
22. Nazir H, Lv P, Wang L, Lian G, Zhu S, Ma G. Uniform-sized silicone oil microemulsions: Preparation, investigation of stability and deposition on hair surface.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1;364:56–64. [PubMed] [Google Scholar]
23. Nazir H, Wang L, Lian G, Zhu S, Zhang Y, Liu Y, et al. Multilayered silicone oil droplets of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Preparation and improved deposition on hair.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2;100:42–9. [PubMed] [Google Scholar]
24. Wilkinson JB, Moore RJ. Cosmetologia de Harry. Madrid, Spain: Diaz de Santos; 1990. p. 1039. [Google Scholar]
25. Villa AL, Aragão MR, Dos Santos EP, Mazotto AM, Zingali RB, de Souza EP, et al. Feather keratin hydrolysates obtained from microbial keratinases: Effect on hair fiber. BMC Biotechnol. 2013;13:15.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26. Gode V, Bhalla N, Shirhatti V, Mhaskar S, Kamath Y.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penetration of coconut oil into human hair using radiolabeled coconut oil. J Cosmet Sci. 2012;63:27–31. [PubMed] [Google Scholar]
27. Rele AS, Mohile RB. Effect of mineral oil, sunflower oil, and coconut oil on prevention of hair damage. J Cosmet Sci. 2003;54:175–92. [PubMed] [Google Scholar]
28. Keis K, Persaud D, Kamath YK, Rele AS. Investigation of penetration abilities of various oils into human hair fibers. J Cosmet Sci. 2005;56:283–95. [PubMed] [Google Scholar]
29. Fregonesi A, Scanavez C, Santos L, De Oliveira A, Roesler R, Escudeiro C, et al. Brazilian oils and butter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atty acid chain composition on human hair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J Cosmet Sci. 2009;60:273–80. [PubMed] [Google Scholar]
30. Keis K, Huemmer CL, Kamath YK. Effect of oil films on moisture vapor absorption on human hair. J Cosmet Sci. 2007;58:135–45. [PubMed] [Google Scholar]
31. López LC, Cabrera-Vique C, Venegas C, García-Corzo L, Luna-Sánchez M, Acuña-Castroviejo D, et al. Argan oil-contained antioxidants for human mitochondria. Nat Prod Commun. 2013;8:47–50. [PubMed] [Google Scholar]
32. Harhar H, Gharby S, Kartah BE, El Monfalouti H, Charrouf Z, Guillaume D. Long argan fruit drying time is detrimental for argan oil quality. Nat Prod Commun. 2010;5:1799–802. [PubMed] [Google Scholar]
33. Aidoud A, Ammouche A, Garrido M, Rodriguez AB. Effect of lycopene-enriched olive and argan oils upon lipid serum parameters in Wistar rats. J Sci Food Agric. 2014;94:2943–50. [PubMed] [Google Scholar]
34. El Abbassi A, Khalid N, Zbakh H, Ahmad A.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nutritional properties, and health benefits of argan oil: A review.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4;54:1401–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35. Robbins CR, Crawford RJ. Cuticle damage and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human hair. J Soc Cosmet Chem. 1991;42:59–67. [Google Scholar]
36. Wolfram LJ. Human hair: A unique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e. J Am Acad Dermatol. 2003;48:S106–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37. Syed AN, Ayoub H, Kuhajda A, Ahmad K. African-American hair. Cosmet Toiletries. 1995;110:39–48. [Google Scholar]
38. Syed AN, Ayoub H, Kuhajda A. Recent advances in treating excessively curly hair. Cosmet Toiletries. 1998;113:47–56. [Google Scholar]
39. Syed AN, Naqvi AR. Comparing the irritation potential of lye and no-lye relaxers. Cosmet Toiletries. 2000;115:47–52. [Google Scholar]
40. Paola M U V R, Ribeiro M E, Bonzanini VV, Bedin V. Cabelos étnicos. Cosmet toilet. 1999;11:36–44. [Google Scholar]
41. Borish E. Hair waving. In: Johnson DH, editor. Hair and Hair Care. Vol. 17.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7. pp. 187–9. [Google Scholar]
42. Khumalo NP, Doe PT, Dawber RP, Ferguson DJ. What is normal black African hair. A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ic study? J Am Acad Dermatol. 2000;43:814–20. [PubMed] [Google Scholar]
43. Khumalo NP, Gumedze F. African hair length in a school population: A clue to disease pathogenesis? J Cosmet Dermatol. 2007;6:144–51. [PubMed] [Google Scholar]
44. Sperling LC. Hair density in African Americans. Arch Dermatol. 1999;135:656–8. [PubMed] [Google Scholar]
45. Davis MG, Thomas JH, van de Velde S, Boissy Y, Dawson TL, Jr, Iveson R, et al. A novel cosmetic approach to treat thinning hair. Br J Dermatol. 2011;165(Suppl 3):24–30. [PubMed] [Google Scholar]
46. Schueller R, Romanowski P. The science of reactive hair-care products. Cosmet Toiletries. 1998;113:39–44. [Google Scholar]
47. Khumalo NP, Dawber RP, Ferguson DJ. Apparent fragility of African hair is unrelated to the cystine-rich protein distribution: A cytochemical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Exp Dermatol. 2005;14:31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48. Dias TC, DIAS SÁ, Baby TC, Kaneko André Rolim, Velasco Telma, Robles Maria Valeria. Protective effect of conditioning agents on Afro ethnic hair chemically treated with thyoglicolate-based straightening emulsion.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07;87:126–128. [PubMed] [Google Scholar]
49. Harris RT. Hair relaxing. Cosmet Toiletries. 1979;94:51–6. [Google Scholar]
50. Wong M, Wis-Surel G, Epps J. Mechanism of hair straightening. J Soc Cosmet Chem. 1994;45:347–52. [Google Scholar]
51. Kolar G, Miller A. Hair straighteners. In: Balsam MS, Sagarin E, editors. Cosme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ed. New York: Interscience; 1972. pp. 150–277. [Google Scholar]
52. Obukowho P, Birman M. Hair straightening products: analyses of function,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Cosmet Toiletries. 1996;8:44–9. [Google Scholar]
53. Shetty VH, Shetty NJ, Nair DG. Chemical hair relaxers have adverse effects a myth or reality. Int J Trichology. 2013;5:26–8.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54. Weathersby C, McMichael A. Brazilian keratin hair treatment: A review. J Cosmet Dermatol. 2013;12:144–8. [PubMed] [Google Scholar]
55. Galiotte MP, Kohler P, Mussi G, Gattás GJ.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genotoxic risk among Brazilian hairdressers. Ann Occup Hyg. 2008;52:645–51. [PubMed] [Google Scholar]
56. Pierce JS, Abelmann A, Spicer LJ, Adams RE, Glynn ME, Neier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rmaldehyde exposure resulting from the use of four professional hair straightening products. J Occup Environ Hyg. 2011;8:686–99. [PubMed] [Google Scholar]
57.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Final report on carcinogens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formaldehyde. Rep Carcinog Backgr Doc. 2010;i:512. [PubMed] [Google Scholar]
58. ANVISA: Brazilian Health Survaillance Agency: Drug market regulation. [Last accessed on 2014 Jun 1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nvisa.gov.br/cosmeticos/legis/mercosul.htm .
59. Maneli MH, Smith P, Khumalo NP. Elevated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in “Brazilian keratin type” hair-straightening produc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0:276–80. [PubMed] [Google Scholar]
60. Simpson WS, Crawshaw G. W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Woodhead Publishing; 2002. [Google Scholar]
61. [Last accessed on 2014 Sep 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en.wikipedia.org/wiki/Glyoxylic_acid .
62. Anderson SE, Ham JE, Munson AE. Irritancy and sensitization potential of glyoxylic acid. J Immunotoxicol. 2008;5:93–8. [PubMed] [Google Scholar]
63. Lee Y, Kim YD, Hyun HJ, Pi LQ, Jin X, Lee WS. Hair shaft damage from heat and drying time of hair dryer. Ann Dermatol. 2011;23:455–62.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64. Kim YD, Jeon SY, Ji JH, Lee WS. Development of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xtrinsic hair damage: Standard grading of electron microscopic findings of damaged hairs. Am J Dermatopathol. 2010;32:432–8. [PubMed] [Google Scholar]
65.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88. Lyon: IARC; 2006. IARC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Formaldehyde, 2-butoxyethanol and 1-tert-butoxypropan-2-ol; pp. 1–478.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66. Marsh GM, Morfeld P, Collins JJ, Symons JM. Issues of methods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formaldehyde cohort study. J Occup Med Toxicol. 2014;9:22.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67. Shrestha A, Ritz B, Wilhelm M, Qiu J, Cockburn M, Heck JE. Prenatal exposure to air toxics and risk of Wilms' tumor in 0- to 5-year-old children. J Occup Environ Med. 2014;56:573–8.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68. Couto AC, Ferreira JD, Rosa AC, Pombo-de-Oliveira MS, Koifman S. Brazilian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of Infant Acute Leukemia. Pregnancy, maternal exposure to hair dyes and hair straightening cosmetics, and early age leukemia. Chem Biol Interact. 2013;205:46–52. [PubMed] [Google Scholar]
69. Mazzei JL, Figueiredo EV, da Veiga LJ, Aiub CA, Guimarães PI, Felzenszwalb I. Mutagenic risks induced by homemade hair straightening creams with high formaldehyde content. J Appl Toxicol. 2010;30:8–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70. Shaham J, Bomstein Y, Gurvich R, Rashkovsky M, Kaufman Z.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p53 protein expression in relation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Occup Environ Med. 2003;60:403–9.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71. Eastmond DA, Keshava N, Sonawane B. Lymphohematopoietic cancers induced by chemicals and other ag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isk evaluation: An overview. Mutat Res Rev Mutat Res. 20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72. Trüeb RM. Swiss Trichology Study Group. The value of hair cosmetics and pharmaceuticals. Dermatology. 2001;202:275–82. [PubMed] [Google Scholar]
73. Van Lerberghe L, Baeck M. A case of acute contact dermatitis induced by formaldehyde in hair-straightening products. Contact Dermatitis. 2014;70:384–6. [PubMed] [Google Scholar]
74. de Groot AC. Side-effects of henna and semi-permanent ‘black henna’ tattoos: A full review. Contact Dermatitis. 2013;69:1–25. [PubMed] [Google Scholar]
75. Guerra-Tapia A, Gonzalez-Guerra E. Hair Cosmetics: Dyes. Actas Dermosifiliogr. 2014 [PubMed] [Google Scholar]
76. Gray J. The World of Hair Colour: A Scientific Companion. 1st ed. Croatia: Thompson Learning; 2005. [Google Scholar]
77. Turati F, Pelucchi C, Galeone C, Decarli A, La Vecchia C. Personal hair dye use and bladder cancer: A meta-analysis. Ann Epidemiol. 2014;24:151–9. [PubMed] [Google Scholar]
78. Hamann D, Yazar K, Hamann CR, Thyssen JP, Lidén C. p-Phenylenediamine and other allergens in hair dye produ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nsumer exposure study. Contact Dermatitis. 2014;70:213–8. [PubMed] [Google Scholar]
79. Nohynek GJ, Antignac E, Re T, Toutain H. Safety assessment of personal care products/cosmetics and their ingredient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10;243:239–59. [PubMed] [Google Scholar]